來源:本站 時間:2021-08-16 11:07:04
山西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關于推廣“學先進、抓落實、促改革”
專項工作第二批改革典型經驗的通知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廣國企改革典型經驗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求,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將第二批改革典型經驗進行宣傳推廣。
中國一汽、中國一重、中國東方電氣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遠洋海運、中國中車集團等6戶第二批企業改革典型經驗來啦!
今天刊播第四期《發揮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作用 奮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鞍鋼》。鞍鋼集團,展示!
一、企業基本情況
鞍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鞍鋼)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被譽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新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具備年產4300萬噸粗鋼能力,產品廣泛應用于船舶、汽車、鐵路、家電等多個領域,國產航母、“藍鯨一號”“華龍一號”、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成為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2020年,生產鐵精礦4017萬噸、粗鋼 3819萬噸,實現營業收入2131億元。截至2020年末,資產總額3406億元,在崗職工105762人。2021年1—5月,經營效益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利潤總額156.7億元。在全國鋼鐵行業1—5月主要指標排序中,鞍鋼利潤總額排名第二,同比前進18位;資產負債率62.09%,同比降低4.72個百分點。
二、改革情況概述
鞍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振興和對鞍鋼“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關鍵一招,把黨的領導貫穿始終,把“效益有改善、員工有獲得感、企業發展可持續”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尺,堅持“權力放下去,效率效益提上來”,依靠改革激發了“老”企業“新”活力,賦予了“鞍鋼憲法”新的時代內涵。2020年,實現兩個歷史性突破:利潤創歷史最好水平;“兩項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37萬人廠辦大集體改革和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圓滿完成,一舉解決了多年想要解決而未能解決的歷史難題。外界對鞍鋼的良好預期大幅提升,廣大職工對鞍鋼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三、典型做法
(一)實施“授權+同利”,激發微觀市場主體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鞍鋼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重點,大力實施適應職能轉變放、落實市場主體需求放、突出差異化特征放、清晰職責邊界放、動態優化調整放、強化監督管理放的“六維放權”,集團精簡審批事項24.4%,對子企業審批事項最多45項、最少31項,打通了“集團、子企業、單元企業”逐級授權的“堵點”。連續6年虧損、瀕臨破產、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僵尸企業”的朝陽鋼鐵,在首輪改革基礎上,推出以“授權+同利”為核心的改革升級版,打造民營機制的國有鋼鐵企業樣板,實現從“困難企業”到“行業排頭”的蛻變。在授權方面,讓“拉車扛活的人”有更大話語權,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有更大決策權。集團對朝陽鋼鐵實施“穿透式”放權,朝陽鋼鐵內部實施差異化精準授權,機構設置權、編制權、選人用人權、薪酬分配權、采購權等分級分類量化下放至基層廠長、工區長乃至班組長,有決策權的崗位186 個,下屬“四廠三中心”自主經營,責任封閉,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實現銷售圍繞市場轉,生產圍繞銷售轉,采購圍繞生產轉,一切圍繞效益轉。在企業與職工同利方面,強化業績導向,實現收益共享,企業與職工同向、同求、同行。強化超額利潤分配,實施“三層次兩斜率”(經營層、管理層、執行層;利潤超目標值和超挑戰值額度分別按20%、30%比例提取超額收益)分配結構,2020年生產操作崗 位人均收入同比增長34.9%,兌現“企業多創效、職工多掙錢”的改革承諾。降本創效按比例獎勵給揭榜人,累計獎勵職工創新357萬元。2020年銷售利潤率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2.5倍,鐵、 鋼、材成本全部進入行業前五。鞍鋼大力推廣朝陽鋼鐵改革經驗,皺魚圈分公司、重機公司、鴻艦公司、東燒廠等單位改革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以點帶面,握指成拳,聚焦改革重點全力突破,實現了“盆景”變“風景”。
(二)打通三項制度改革痛點堵點,加快經營機制轉換。
三項制度改革是痛點難點堵點,改好了必然成為動力源。鞍鋼扭住市場化改革的“牛鼻子”,把三項制度改革作為重點攻堅,全面激活人力資源這個核心要素。
一是堅持業績決定用人。建立市場化選拔任用機制,實施領導班子分級分類管理,子企業實行跑贏大盤、跑贏自身的“雙跑”考核評價,引入“賽馬機制”,2020年7家二級子企業實現“雙跑贏”,占子企業戶數的78%。2021年全面推行任期制、聘期制、契約化管理的“兩制一契”,288家單位經營班子實施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促進年度和任期“摸高”,利潤年度目標最高加碼50%,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任期目標最高加碼8%;中層管理人員實施聘期制,“接指標競聘,帶契約上崗”,打破職務終身化。
二是堅持效率決定用工。以每年勞動生產率提高不低于10%為目標,通過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競爭上崗、末位淘汰、內部退養、勞務輸出等方式,加速優化人力資源。2015年以來,在崗職工減少6. 04萬人,減幅36%,勞動生產率提高84%。
三是堅持效益決定薪酬。突出業績貢獻導向,建立目標分檔,高目標疊加強激勵;強化即時激勵,劃小分配周期;拉大薪酬收入差距,子企業負責人年度兌現差距最大達9倍,一線同崗位月收入差距超過5000元。四是堅持多元多層中長期激勵。上市公司鞍鋼股份對175名高管人員和核心骨干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混改企業礦建公司30名核心骨干出資1336萬元完成員工持股;廢鋼公司實施項目跟投,當年建設、投產并盈利,2021年一季度收入、利潤同比增長767%、370%。
(三)深化科技創新機制改革,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作為“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鞍鋼全面深化科技創新機制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是突出關鍵核心人才強化創新激勵。對關鍵人才實施中長期獎勵,對青年人才實施成長激勵計劃,按當期薪酬30%給予中長期激勵,讓有絕招絕技的各類人才都能拿高薪。攀研院、成都材料院對6個研發團隊實施項目分紅,“科改示范企業”成都材料院承擔的2項國家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完成節點目標,51項重點研發任務完成率100%。工程技術公司對157名核心骨干實施科技型企業股權激勵,激發了科研骨干創新動能,近兩年收入、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為33%、31%。
二是圍繞“拳頭產品”強化核心技術攻關。服務國家戰略,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F級超高強海工鋼成功應用在“藍鯨一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應變管線鋼全球首發,橋梁鋼、造船與海工鋼等8類“拳頭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
三是搭建“四個平臺”強化開放協同創新。打造基于研究院為 核心的自主創新研發平臺、基于制造基地為主體的技術支撐平臺、 基于高等院校等社會資源的戰略合作平臺、基于客戶端的應用技術和聯合研發平臺,通過高效協同運行,高爐渣提鈦技術實現產業化,形成以高性能艦船用鋼等新材料為代表的一批系統性原創成果。探索氫能制備與低碳冶金工藝結合,形成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鞍鋼技術解決方案。在5月27日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發布 《鞍鋼集團碳達峰碳中和宣言》,努力成為低碳發展的踐行者和引領者,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鞍鋼力量。
責任編輯:崔婷婷
直播潞安APP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