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 時間:2021-08-11 08:33:04
山西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關于推廣“學先進、抓落實、促改革”
專項工作第二批改革典型經驗的通知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廣國企改革典型經驗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求,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將第二批改革典型經驗進行宣傳推廣。
中國一汽、中國一重、中國東方電氣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遠洋海運、中國中車集團等6戶第二批企業改革典型經驗來啦!
今天刊播第三期《解放思想、主動改革,全面建立市場化機制,奮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展示!
一、企業基本情況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電氣集團)是黨中央確定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注冊于四川成都,致力于為全球客戶提供清潔、高效、智慧于一體的能源裝備和系統解決方案。東方電氣集團深耕發電設備產業60 余年,是全球唯一具有“水、火、核、氣、風、光”六電并舉研制能力的能源裝備集團和國內首個累計發電設備產量突破6億千瓦的企業。2020年,克服行業下行和疫情的雙重影響,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新生效訂單均實現同比兩位數的大幅增長,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2021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新生效合同 等主要指標與2020年、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均超過30%,高質量發展態勢進一步穩固。
二、改革情況概述
東方電氣集團成立之初就面臨與眾多西方國家能源裝備集團同臺競技的局面,經歷了“國外技術封鎖”“三年不上火電”“產業急劇調整”等諸多復雜多變的歷史階段,從上世紀末分輔改制到新世紀初境外上市,從首批央企規范董事會建設到率先完成社會職能移交,從壓減管理層級、構建“三三制”管理體系到退出低效無效資產、甩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東方電氣集團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自我革新,主動順應市場需求,以“改革永遠在路上”的精神和魄力持續推進改革。站在當前發電設備行業產能過剩、能源結構深度調整以及“3060”發展戰略的新起點上,東方電氣集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結合企業實際,科學策劃、精心謀劃部署“1532改革工程”,包括五個專項、28個重點項目、76項主要改革措施。重點圍繞“推進市場化改革,提高發展活力、效率和核心競爭力”一條改革工作主線,推進“企業治理能力現代化、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混合所有制改革、三項制度改革、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等五個專項行動,在重點領域取得“三個突破”、實現“兩個提升”。
三、典型經驗做法
(一)牽住“一牛鼻”(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帶動全面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充分激發隊伍活力。
一是緊緊牽住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牛鼻子”。按照權責明晰化、考核契約化、薪酬差異化、退出制度化要求,釆取發標公布任期業績和薪酬目標、經理層摘標確定組閣的“摘標制組閣”;建立四類指標庫、按照企業功能定位一企一策分類定契約目標;放大年度業績作用拉開差距、引導經理層眼光放遠實施任期考核連乘;建立年度薪酬、任期薪酬和限制性股權激勵、超額利潤獎勵等長短結合激勵機制等特色做法,早謀劃、嚴落實,在改革首年完成所屬二級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覆蓋,其中2戶混改企業實施了職業經理人制度。其中,一個三級單位經營班子因競標失敗而“重組”,一名職業經理人因不能完成目標而退出。在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導向作用下,2020年,面對疫情沖擊壓力,全集團14戶二級企業中13戶超額完成年度契約目標。
二是以任期制契約化管理為牽引,進一步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中層管理人員競爭上崗,5家企業共落聘退出41名中層干部,退出率為12.2% ;競聘提拔27名中層干部,其中80后、85 后年輕干部占比超過85%。全面落實市場化用工機制,2020年全集團考核末兩檔(基本稱職和不稱職)人員873人,占比5.04%;進入人才儲備中心162人,市場化退出135人,建立強激勵硬約束薪酬分配機制,通過推進限制性股票、超額利潤分享、崗位分紅多種中長期激勵,并強化約束機制、嚴格考核,所屬企業負責人薪酬差異倍數達到3.3;主要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薪酬差異倍數超過5。以全面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充分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熱情,集團上下士氣高漲、團結一心、銳意進取,市場開拓節節攀高,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二)聚焦“三領域”(三新、一充分、一退出),配套實施“三標 配、四同步”,以混促改轉機制。
一是聚焦“三新一充分一退出”領域,分類推進混改。對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企業,引入高匹配度戰略投資者,優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促進新產業加速發展;對于處于充分競爭行業的企業,引入積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著力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在“引戰”基礎上突出“轉制”,突出建立靈活高效的經營機制;對于擬退出的非優勢存量業務,突出引入優秀民營控股上市公司,實現混改有序退出。二是配套“三標配”,切實推進“以混促改”。即: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落實混改企業董事會職權、實施企業工資總額備案制管理。同時突出對混改企業差異化管控要求,制定授權放權清單,通過委派專職董監事,強化對混改企業的治理型管控,切實推動混改企業經營機制轉換。三是加強混改企業黨建工作“四同步”。持續深化黨的建設融入生產經營,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三)突出“三個力”(給壓力、激活力、強能力),推動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科技自立自強。
一是給壓力,對所屬主要創新平臺東方研究院實施公司制改革,將公司目標分解為部門目標、崗位目標,推動公司上下責任層層分解、壓力層層傳遞、動力層層激發,改革后的研究院公司2020 年科研項目完成率超過考核目標7個百分點,自主研化智慧電廠產品取得市場“零突破”;建立健全“揭榜掛帥”機制,制訂“揭榜掛帥”科研攻關指南,對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技術研發實施“揭榜掛帥”攻關,雙百企業一東方鍋爐率先開展科研項目“摘標制”試點, 2020年摘標的9個項目已有6個轉化為市場訂單,帶來合同1.17 億;對于重大科研項目,簽訂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責任書,強化計劃考核,倒逼項目進度,有效傳遞創新壓力。
二是激活力,重構創新激勵體系,聚焦“從0到1”,改變過去只獎結果不獎過程的模式針對重大科研項目里程碑節點設置科技攻關獎金;聚焦“從1到N”,配套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專項獎勵;推進中長期激勵向科研一線骨干傾斜,限制性股票、員工持股計劃中科研人員比重超過60%;對F級50MW重型燃機自主研制等重大科研團隊實施工資總額單列管理等。近三年兌現各類科研創新獎勵近3000萬元,極大調動了科研人員積極性。
三是強能力,成立由院士和行業專家組成的科技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與清華大學等一批高校建立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聚焦國家戰略、瞄準產業前沿,構建協同開放創新平臺;創新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機制,從選苗子開始實施遞進式培養,采取“結對子、引路子、壓擔子、搭梯子”等多種措施,打造“青年骨干、杰出人才、專業領軍”三層級科研人才隊伍體系。
東方電氣集團重構優化科研體制機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保證研發經費投入每年均不低于5%,全力打造能源裝備制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在高端發電設備制造領域創造了一批突破性、標志性成果,促進科技自立自強,成功自主研制了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1000MW白鶴灘混流式水電機組、660MW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1750MW三代核電機組主設備,及亞太地區單機功率最大的 10MW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實現國內首臺自主研制的F級50MW重型燃氣輪機成功滿負荷運轉、國內第一高水頭長龍山抽水蓄能機組自主研制成功。
(四)圍繞“一條線”(提升價值創造能力主線),堅決退出低效產能和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實現結構優化調整。
一是主動謀劃、著眼未來,按照“兩個只要”原則堅決退出低效產能。按照只要社會協作成本低于企業自制的應交給社會協作, 只要智能制造效率優于傳統加工的應實現智能制造的原則,在梳理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創力基礎上,主動萎縮退出了鑄鍛、熱處理、 制氧、電鍍等高污染、高能耗、價值創造能力低的低效業務。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再次處置各類低效產能設備1565臺套,涉及資產原值約5.4億元,多種方式安置人員636人,促進將資源從傳統產業向電站服務、工業透平、風電、氫能、環保等新產業優化配置。同時,積極擁抱智能制造、推動數字化轉型,以東方電機打造數字化工廠為代表,實現了發電機定子沖片車間生產“無人化”,在減少作業人員90余人基礎上,同時實現生產效率提高50%,年沖片產量由8000噸提升到1.2萬噸。
二是多策并舉完成“處僵治困”。通過關停處置、重組整合、破 產重整、管理提升等多種方式,全面完成“僵困企業”處置治理,每年消除數億元的虧損源,實現“止血減損”。
三是全面完成社會職能移交。2018年完成教育、醫療、社區及“三供一業”等分離移交,2020年上半年在中央企業中率先完成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全面實現企業辦社會職能“清零銷賬”。
責任編輯:郝佳麗
直播潞安APP
微信公眾號